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
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
冬至,又名一阳生,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。由周到秦,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,至汉代依然如此。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。因此,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
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,这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,显然偏迟。有诗云:西北风袭百草衰,几番寒起一阳来。白天最是时光短,却见金梅竞艳开。(左河水)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过了冬至以后,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,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。所以,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,天长一线。
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。因为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适当选用高钙食品。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,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。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。古人喜贺冬至,今人虽多不以为节,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年时八节之一,全国除水饺外,也有各种冬至特色美食:如潮汕汤圆、东南麻糍、台州擂圆、合肥南瓜饼、宁波番薯汤果、滕州羊肉汤、苏州冬酿酒、常武胡葱豆腐等。
冬季寒冷,户外活动常常导致外邪侵袭,人们多闭藏于内,减少活动会引起气血不畅,经络闭阻不通而诱发颈椎病。时值冬至谈谈颈椎病治未病调摄:
(一)情志调治
颈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病变,如果病程较长,迁延不愈,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,产生抑郁、焦虑、恐惧等不良情绪。要引导患者了解颈椎病产生的原因、进程及预后转归,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,解除患者的疑虑,使患者心情舒畅,为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。
(二)起居调治
1.纠正坐姿不良的坐姿导致颈部骨损筋伤,气血瘀滞,椎间盘及脊柱的退变而引发颈椎病。因此,平时的坐姿要端正,尽量眼睛平视,不要弯腰驼背、歪头扭腰,桌面高度要合适,以使头、颈、胸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为度,避免让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屈或过伸状态。椅子高度以能使眼睛与电脑显示屏中线高度一致为宜。伏案工作30分钟后应起来活动下颈部,切忌趴在桌上午睡。
2.适宜枕头枕头高度以8~15cm为宜,对于习惯仰卧的人,其枕头的高度应与自己的拳头高度一致;习惯侧睡的,其枕头高度与自己一侧肩宽长度一致为宜。对于枕头的形状,最好选择中间低两边高的枕头,可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,也能起到固定颈部的作用,减少睡觉时头颈部的损伤。枕芯填充物以选择柔软、透气佳的为好,如鸭绒、荞麦皮、蒲绒、木棉等。
(三)饮食调治
颈椎病是由于椎体增生、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,所以颈椎病患者在治疗期间,应以富含钙、蛋白质和维生素D、B族维生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,如甘蓝、果子、蚌类、大多数绿叶蔬菜、海带、燕麦、鮭鱼、沙丁鱼、海菜、芝麻、小虾、黄豆、豆腐、萝卜叶和麦胚等。如属阳虚体质者可吃一些温经散寒、祛风湿之品,如葛根、干姜、樱桃等,忌寒性食物及生冷、瓜果等凉性食物;阴虚体质者可多吃一些养阴血、益肝肾之品,如山药、黑豆、香菇、黑芝麻、枸杞子等;痰湿体质者以健脾利湿化痰的食物为主,如紫菜、扁豆、赤小豆、薏苡仁,忌肥甘、油腻、辛辣、刺激之品;血瘀体质者可多选择一些能行气活血之品,如桃仁、油菜、黑大豆等,也可用蛇肉、黄膳、当归等食物泡酒后饮用。
(四)药物调治
1.当归天麻炖鱼头取当归、天麻适量,花鲢鱼头1个,加生姜、葱、盐佐料,放炖锅内,隔水慢炖半小时。有平肝息风、活血通络的作用,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辅助调治。
2.川芎葛根海带粥取大米若干,加川芎、葛根海带丝适量,熬粥。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辅助调治。
3.石斛山药肉汤取石斛、山药、竹茹、杜仲适量,猪瘦肉250g,加生姜、葱、盐少许佐料,煲汤。有健脾和胃、补益肝肾的作用,适用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辅助调治。
(五)针灸调治
体针针灸治疗颈椎病能祛风散寒,活血化瘀,疏通经络。体针以局部选穴,配合选取督脉、太阳经、少阳经的腧穴为主。常取颈部夹脊穴,头项部和后背部的穴位如风池、大椎、肩井以及曲池、外关、后溪等穴。寒湿阻络者加列缺、阴陵泉,配合艾条;痰湿中阻者加内关、丰隆;风阳上扰者加阳陵泉、太冲;气滞血瘀者加膈俞、三阴交。
(六)推拿调治
推拿按摩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,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,恢复颈椎活动,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。需要注意的是,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,否则极易加重症状,甚至可导致截瘫。
(七)其他调治
1.熨敷选用温经散寒、行气活血、舒筋通络的中药如川椒、桂枝、透骨草、防风、红花、羌活、木瓜等,适量炒热,置于药袋中,趁热敷熨颈、肩、背及上肢的疼痛部位,可治寒湿阻络型颈椎病。
2.拔罐选取大椎、肩井、曲垣、天宗穴。先用梅花针轻叩上述部位,以微出血为度。血止后在以上部位走罐,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。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或雷火灸。
3.贴穴选用白芥子、沉香、乳香、没药、香附、苍术、川椒、川乌、草乌等中药研粉,制成药饼,敷于颈肩部大椎、肩井等穴以及疼痛部位,使其发泡,从而产生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络的作用。贴药所取穴位,每次贴药时间为2~6小时,以免刺激过久,引起皮肤溃破、感染等不良后果。对于皮肤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法。
TAG标签:
预防脑梗塞有哪些好方法呢神经根炎并发症
出血量紊乱可能是月经不调的症状
太原哪个医院看手癣比较好